pk10前6做号过滤软件

2019-05-04 23:52:00

来源 | 新金融洛书(FintechBook)

作者 | 雷慢

“融联”已开始全面市场拓展与业务合作。

沉寂了一年后,这家由16家银行联合发起设立、注册资本3.2亿元的“融联”公司的新动作引发关注。

新金融洛书曾多次试图阐述:BigTech对金融领域的渗透,会导致新的失衡,进而招致新的抗衡与风险,乃至被监管的命运。

回应来得太快。

一位接近“融联”业务的前某大型股份银行高管告诉新金融洛书,“融联”是要抑制BAT金融云的,这点可以确信。

在新金融洛书看来,由于“融联”的监管指导意志角色,它将不可避免地在金融云上抗衡阿里云、腾讯云乃至华为云。这一角色试图未雨绸缪于监管前夕,筑成监管和风险的缓冲地带。

更进一步去看,融联的野望却不限于此,它更大的目标是金融机构间的资产、资金撮合者。

01 融联发力

一位匿名人士告诉我,“融联”的业务拓展是市场化的,并非自上而下的领导意志式合作。在阿里云、腾讯云攻城掠池多年后,它仍有不小的市场空间。

方正证券研究显示,在银行、证券、保险及交易所等行业客户中,银行的需求占金融云总体市场需求的80%。在银行领域,需求占比最大的是股份银行,其次是国有银行和城商银行。股份银行和城商银行自主性高,上“云”需求主要受市场驱动。

目前,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约4000家。相比于大型银行,它们没有能力做自己的核心系统,必须借助云服务提供商的帮助上云,助推了金融云业务发展。

尽管BAT在金融云领域成就不小,在中小银行市场,“融联”仍有不小的市场空间。比如,阿里金融云的最新合作金融机构客户数为2500多家,业务覆盖P2P、小贷、典当、担保、众筹等小微金融。腾讯金融云的数据超过6000家,银行机构为150多家、保险公司40多家、证券公司20多家,以及上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融联”金融云的银行业潜在客户,仍是数以千计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1.18%的金融机构已应用云计算,46.80%的金融机构计划应用云计算,已经或计划应用云计算的金融机构共占87.98%,接近九成。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大都没有实现100%云化,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均尚未实现在核心业务上云化。

由于监管对金融“上云”有着合规要求,金融云成为金融机构的必须。

2014 年9月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从2015年开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不低于15%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2019 年达到不低于75%的总体占比。

2016年7月银监会《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不过,在安全性和试错风险的阴影下,金融上云并不能一蹴而就,银行通常采取从外围系统开始逐步迁移的实施路线,先将辅助性业务系统如渠道类系统、客户营销系统、经营管理系统等安全等级较低的业务先上云。

02 BigTech的渗透

从行业来看,“融联”要制衡BAT的态度明显,发起设立融联易云的16家股东名单中,未出现BATJ互联网金融巨头或传统IT巨头。

实际上,在金融云市场,互联网系和银行系两大金融云服务商各有优势,互联网系金融云服务上通常高效、低成本、可快速移植和输出公有云技术,提供更低成本的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银行系的云服务商本身金融专业性更强,对金融业务和需求理解深刻,云服务更精准、专业,流程严谨。

“融联”的金融云策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我们可以安全层面市场层面来分析。

在监管和用户层面,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考量排在首位。一份方正证券的数据也表明,金融用户对云计算的技术要求中,服务安全性占比最高,达到 60.94%,其次是可持续性,占比59.38%。

过去几年,非赵家人的BAT对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业的“云”渗透,使得其潜在风险愈发深重。

“融联”的推进,使得监管部门对云服务标准的制定及指导更顺手。

另一个是市场层面的考量。

IDC在今年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腾讯云紧随其后位列第二。

2017年以来,BATJ纷纷宣布去“金融化”,转型“科技赋能金融”。而金融云是BAT金融业务由“流量模式”转向“接口模式”的排头兵。

过去几年,互联网系的BATJ们也通过牵手银行业IT龙头布局金融云生态。如阿里与润和软件通过战略合作;腾讯公司战略入股长亮科技;京东金融与神州信息合作;华为与高伟达合作。

对“融联”来说,打蛇打七寸,在金融云领域抑制BAT正到痛处。如果“融联”这一目标得逞,未来格局可能是,“融联”更多服务于传统金融机构,BATJ们更多服务于类金融或互联网金融机构。

03 “融联”制衡BAT

在金融基础设施市场化上,中国监管机构一向善用“联合”模式。

从银联、网联、信联到融联,基础设施的布局,监管一直是审慎态度。2017年,在八家征信试点公司尝试了数年未交出满意答卷的情况下,监管仍沿用了“信联”这一联合模式,结果是八家试点征信公司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成立百行征信。

与“网联”、“百行征信”不同的地方在于,“融联”虽然沿用了行业联合模式,无金融监管机构背景的协会单位持股。

对监管来说,“融联”也有更深层意义。

过去几年,BigTech的崛起,一些技术、基础设施越来越趋向于它们这类少数供应商。

英国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一份数据显示,世界最大的四大云服务商市场份额占到全球市场的60%。

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督办公室(OSFI)在2019年早期的一份报告中担忧,金融机构对云服务的依赖,正在减弱其对金融服务的控制力。令监管恐惧的是,这些金融云服务商并不在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体系内。

这是近年来值得注意的怪象:非金融风险正在外溢、渗透到金融领域。

当一家信息时代金融云服务商的电缆被工业时代产物的蓝翔挖掘机一铲子挖断时,可能造成1000家以上金融机构APP无法访问。

从这个横切面的例子来发散思考,非金融风险并非只有云计算,包括大数据产业、IT技术产业等非金融风险越来越渗透并加码在金融风险上。

对监管来说,在BigTech对金融业的渗透下,面对新的监管形势和风险形势,“融联”是一种市场化制衡,以缓冲风险。

抗衡即对抗,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来源:pk10冠亚和值

上一篇:德国pk10技巧图解 下一篇:北京pk10输了5万